用特色资源打破学区房神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3-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的成长不只依赖于学校,择了名校并不等于定了未来。孩子的自身因素、社会的潜移默化,特别是家长的言传身教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所谓的名校一掷千金,甚至孤注一掷实无必要。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商争相打着“优质学区房”的名义,以“名校+名盘”的模式营销房产。“择名居、上名校”“买房即送学籍”等极具吸引力的宣传口号,使得求“学”若渴的家长们趋之若鹜,“学区房”价格随之飙升。 

    为了遏制这一乱象,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出台《房地产发布规定》,其中第十八条明文规定“房地产中不得含有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 

    新规会在短期内对售楼借学区说事的现象有所改善,但是长期来看效果怎样,尚待观察。可以肯定的是,学区房背后有复杂的教育、社会问题,非一纸禁令就能化解。

    学区房的幕后推手是谁

    长期以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户籍人口飞速增长,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表现得更加突出。而房地产商正是瞅准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追逐利润纷纷大打“教育牌”,把名校资源当作金字招牌,期望从中掘一桶金。 

    属于名校学区的,房产商沾沾自喜,极力宣传;不是名校学区的,绞尽脑汁,引进名校;更有甚者,为了能以名校助力销售,不惜铤而走险,虚假炒作。由于鱼龙混杂,不少家长被忽悠着买了房却没名校上,劳神伤财之后又踏上维权之路。 

    因此,名校成为卖房筹码这一现象既反映出政府在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上的重任和履行市场监管责任上的缺位,也折射出部分房地产商的唯利是图,二者均难辞其咎。 

    但是,就此把板子全部打在二者身上就能给名校松绑,把问题解决吗?房产一旦联姻名校马上身价倍涨、受到追捧从深层次暴露出的还是“择校热”问题。如果说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导致“择校热”虚火难降的客观原因,那么家长不成熟的教育观念引发的“择校焦虑”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

    择校而居的“孟母”怎样想

    两千多年前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现代孟母,择校而居”的行为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凡事皆有度。为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美好愿望,一旦无视教育规律,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心理所左右,就会逐渐演变为教育心态上的失衡、教育理念上的扭曲和教育观念上的功利化,从而使“教育焦虑症”“起跑线恐慌症”席卷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具体说来,当前很多家长普遍存在4种心理:

    一是激进心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迷信“名校效应”,认为“好学校:好教育:成才”,一味把名校当作梦工厂,拼命把孩子往重点学校送,至于孩子进校后能否跟得上、学得会,则少有考虑。 

    二是从众心理。有的家长在择校上不加理性分析,只知盲目跟风。明明就近有学上,但看到某校受到追捧,就宁愿舍近取远将孩子送进去,至于学校基本情况、孩子是否适合,根本无暇顾及。 

    三是攀比心理。有的家长把孩子是否在名校读书当成检验和衡量自己社会地位高低的试金石,认为孩子进了名校是给自己长脸的事情,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 

    四是功利心理。为避免出现“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他们不遗余力买房换房,希望通过好学校,让孩子能够离成功之路更近些。 

    正是这种种心理相互交织影响,不断升温发酵,助推了追捧名校现象愈演愈烈,“择校热”温度不减,导致了很多城市的一些热点学校规模超大,班额超大,生均占地面积严重不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谁能给“择校热”降温

    要想给“择校热”降温,给名校松绑,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除了要求政府部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对开发商加强监管,规范宣传销售手段,最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能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认清教育本质,平稳心态,回归理性。 

    孩子接受的教育究竟好不好,不能光看学校有没有名气,而要看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就像鞋子一样,合脚才能穿得舒服,否则,就算是国际名牌,脚型不合适,对于穿着的人来说,也不算是好鞋子。教育学里有个“多元智能”理论,指的是人类的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特点,理性地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学校,这远远比盲目迷信品牌、一味追逐名校更务实、明智,更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教育资源无法在短时间内大量增长,教育水平也不会片刻之间飞速提高,要实现量、质同升任重而道远。教育均衡发展是基于所有学校全面提高的相对均衡,既不会是千校一面,也不可能绝对均等,学校的校风、传统、特色等多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并长期存在的。对此,家长要清醒认识、理性看待。否则,即使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均衡发展不断突破,面对校际差异,家长们的“择校冲动”依然难以遏制。 

    孩子的成长不只依赖于学校,择了名校并不等于定了未来。孩子的自身因素、社会的潜移默化,特别是家长的言传身教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所谓的名校一掷千金,甚至孤注一掷实无必要。与其只盯着名气不放,不如多方面综合考量,校址的远近、路途的安全、家庭的财力、父母的精力等都是需要兼顾的。 

    孩子的教育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能在起跑线先声夺人,还要能在途中又快又稳,否则不输在起跑线未必就能赢在终点线。 

    择校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教育痼疾。要实现标本兼治,既需要政府拿出决心和魄力,也需要社会回归理性和成熟。希望我们都能够从追逐名校中停下脚步,从择校热潮中冷静下来,少一些焦虑,多一些坦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仔细想想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孩子的天性和特点是什么?当我们拉着孩子去追求名校时,到底是为了什么? 

    (作者系河南省新乡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上一篇:家长和我们在一起     下一篇:爱学生,从爱眼开始